NEWS
时间:2025-07-15 10:29:10 来源: 作者:
现代战场已加速向全域拓展,构成了一个充满战场“迷雾”和充斥海量信息的复杂对抗环境。传统依赖经验积累与直觉判断的战场认知,已难以有效应对全域多维、快速变化的战场,迫切需要借助智能认知为指挥决策注入“智慧动能”。
数据过载与信息碎片矛盾,导致认知超载危机。当卫星、雷达、无人集群、战场物联网等感知设备全域覆盖时,指挥中心接收的信息量已远超人脑生理极限。与此同时,对手的欺骗与干扰手段层出不穷,进一步推动战场“迷雾”由“信息匮乏”转向“信息冗余”与“信息污染”并存的状态。这种环境下,关键信息被“噪声”淹没,真伪信息难以辨识,利用人工经验的信息筛选模式捉襟见肘。外军实战测试表明,即使拥有先进的信息采集能力,指挥员仍可能陷入“数据过剩而有用信息匮乏”的困境。
静态分析与动态博弈脱节,引发决策时效变革。传统静态分析的战场认知通过构建一组“凝固”的战场图景来支撑“看图作战”,这种模式在作战节奏缓慢的情况下还能应付。现代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多智能体实时博弈,战场局势时刻处于非线性演化之中,战场“迷雾”“旧的未去、新的又来”。智能化作战行动以毫秒级速度展开,将“OODA”循环压缩至“秒杀链”,决策窗口转瞬即逝。精心构建的静态认知将在动态博弈中被迅速瓦解,无法形成决策闭环——决策者依据过时图景实施行动,行动结果又无法及时反馈修正认知,陷入疲于应付的被动循环。这直接催生了决策时效变革的主要诉求:重构认知—决策链路,将决策周期压缩至对手行动周期之内。
单域感知与跨域协同失衡,落入多域融合困境。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单一领域、单一维度、单一节点的信息价值锐减,传统单域感知系统与跨域协同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唯有融合物理域的兵力部署、信息域的电磁频谱等,才能真正形成具有预见性的态势图谱。多域融合困境的本质是各作战域之间数据异构性、语义隔阂性与意图博弈性相互作用造成的系统认知障碍。各域信息系统因发展路径差异形成一定的技术“孤岛”,数据接口标准不一,导致互操作性进展缓慢。如何实现跨域信息的深度融合与统一态势理解成为制胜关键。
智能认知引领认知范式跃升
战场态势智能认知绝非简单的信息可视化或自动化处理,而是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认知科学等前沿技术,实现战场态势从“感知呈现”向“深度理解”与“超前预见”乃至“认知塑造”的质变飞跃。
智能态势感知。这是智能认知的基石,通过对多源异构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融合处理,实现战场环境要素的全域覆盖和动态捕捉。当前,单兵感知能力不断增强、侦察情报体系不断完善,加上散布在战场各个角落的无人作战平台、纳米传感器等,构成泛在智能感知网络,实现全域全频全时感知探测;采用“云边一体”分布式架构破解中心节点依赖,即使部分节点遭破坏后,仍能通过边缘节点动态组网保持感知效能;利用多源数据智能融合,实现雷达、光电、电子侦察、网络空间探测等多维数据的自动接入、时空对齐、关联匹配与冲突消解。智能态势感知将战场信息碎片“编织”成实时的全域图景,其精度与广度决定了态势认知的起点高度。
智能态势理解。这是智能认知的支柱,通过对复杂态势的深度关联分析与多模态语义解析,将分散的实体和孤立的事件关联为有机整体,勘破对手的决策逻辑,实现对作战意图的深刻洞察。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起涵盖敌我装备性能、作战条令、历史战例、地理环境、指挥员风格等要素的庞大军事知识库;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快速解析海量文本情报,提取关键意图与关联线索;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精准定位作战体系要害,分析敌我作战体系脆弱节点。智能态势理解的关键在于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做到超越表象、洞察本质。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理解能力,是指挥员决策优势的坚实后盾。
智能态势预测。这是智能认知的关键,是区别于传统认知的鲜明标志,通过先进技术赋能,穿透战场“迷雾”,在高度不确定的对抗环境中预判未来战局演变。利用数字孪生技术等,基于历史数据、实时情报和强大计算能力,构建复杂战场模型,对敌方行动、作战进程、关键事件进行多场景、高动态的模拟推演,生成多种可能的未来场景。基于此,利用推理引擎和博弈对抗模型,将敌方作战体系建模为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预测其可能的行动方案。智能态势预测不仅能提供假设分析,评估不同决策潜在后果,还能基于实时态势变化,动态修正预测模型,提供超前预警与优化建议。
智能态势塑造。这是智能认知的升华,通过主动释放信息、实施欺骗等手段,引导敌方认知向有利于己的方向演进。将战场态势从被动感知升级为主动塑造,其本质是争夺认知主导权,实现“形人而我无形”的战争艺术。通过分析敌方认知模式与信息依赖路径,可精准设计信息欺骗等行动;智能系统可辅助生成佯动方案或电磁频谱压制策略,使敌方陷入认知困境,为己方创造有利态势。智能态势塑造将成为主动塑造战场、掌控作战节奏的有力工具。
人机协同推动认知能力突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处理复杂战场态势的能力和有边界条件下的战场态势推理预测能力都将超过人类,但人类的经验、直觉、反思能力以现有人工智能水平还难以超越。如何在高动态、强对抗、不确定的战场环境中,充分发挥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各自优势,形成高效、同步、联动、互补的人机协同认知是战场态势智能认知的关键突破点。
促进人机协同认知一致性。人机协同认知一致性是指人类指挥员与机器智能系统在态势认知各层级保持语义对齐与逻辑同构。当前,人机系统普遍存在“认知断层”:人类指挥员的直觉经验与机器智能的算法推演往往存在一定的隐性偏差,导致对同一态势产生不同解读。需要高度重视认知神经科学等交叉学科研究,集中力量突破多模态数据智能融合、军事知识图谱构建与动态更新、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作战推演与决策优化、人机智能交互等关键技术瓶颈,探索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提升人机协同认知可靠性。可靠性是人机协同认知的信任基础,若智能系统频繁提供不可靠信息或难以解释的误判,人类决策者将退化为“手动模式”,丧失人机协同优势。不可靠的智能系统甚至会加重战场“迷雾”,导致决策者淹没在无效信息中,错失稍纵即逝的战机。提升人机协同认知可靠性,不仅需要提升单点技术精度,更需要构建“技术—机制—训练”三位一体的体系,将智能认知深度融入作战筹划、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综合防护与后装保障全链条,建立人机协同认知双向校准机制,并构建“实验室—训练场—战场”的三级验证:在实验室进行算法迭代、在训练场开展“红蓝对抗”测试、在实战环境中完成最终校验,确保认知结果的可靠性。
构建人机协同认知融合体。战场态势智能认知并非直接替代人类,而是赋能人类,共同炼就洞察战场、洞穿战局、洞悉战机的“火眼金睛”。其理想形态是构建高效的人机协同认知融合体:智能系统负责海量数据处理、初步分析、方案预生成与模拟推演,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的决策选项与评估报告;人类指挥员则凭借其战略眼光、价值判断、直觉经验和创造性思维,负责最终决策、临机处置与道德伦理把关;人机各展所长,共同实现认知速度、深度与广度的革命性突破。